晨雾未散,檐角正滴落着雨珠,似夜的余韵在轻吟。夏至的暑气被雨滤过,只留下满心的清凉。塘湖镇的石门洞村,在薄雾中若隐若现,像一卷未展的工笔山水。作为通城三溪九港十八洞之一的云溪洞的乡人,这种亲切牵引着我,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。
眼前芭蕉轻摇曳,听雨声,心自静好。满目绿意鲜润,翠竹盈丰,周主席笑着打趣道:“这些竹子用来做钓竿是极好的。”许是这雨带来的凉意太过惬意,又或是这如画的景致触动了心弦,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的诗句突然跃上心头。管此刻并非寒江,也不见皑皑白雪,但这份宁静悠然,与诗中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置身山林间,我仿佛也成为了那独钓的蓑笠翁,远离尘世的喧嚣,沉浸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,独享这静谧。
我们溯溪而上,脚步轻快地穿梭于山林间。溪水澄澈,水底的沙石、游弋的小鱼、横行的小螃蟹都清晰可见。在石缝间收获了一只小螃蟹,那小家伙挥舞着钳子,仿佛在抗议我们的打扰。布满斑斓纹理的岩石壁,一重石有一重石的错落,带着独特的韵律。宛如岁月镌刻的史书,无声诉说着石门洞的过往,成为这里最鲜活的注脚。
告别溪水,不远处就是一片杨梅树,累累果实挂满枝桠,仿佛待嫁的新娘羞红了面颊。同行的文友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之情,三五个男同志身手敏捷地爬上树,用竹竿轻轻敲打着树枝。刹那间,下起了猛烈的“梅子雨”,一颗颗杨梅纷纷坠下,好些个直接砸到我们身上、头上,小七“哎哟哎哟”地叫着,两个小朋友赶紧躲开,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,欢声笑语在山林间此起彼伏。不多时,树下铺着的油纸布、撑开的雨伞、竹篮便装满了杨梅。我忍不住拈一颗杨梅丢进嘴里,这酸甜的滋味竟比儿时记忆里更鲜活几分,仿佛将整个夏天的美好都浓缩在了这一颗小小的果实之中。女同志尽挑些熟透的果子,爱酒人士对青绿的则爱不释手。大家约定着“红泥小火炉,共饮梅子酒”,围炉夜话,畅聊人生。
六月的芒花银浪翻滚,在风中书写着“生如夏花之绚烂,逝如秋叶之静美”的哲学。再过些时日,芒秆便被村民砍来编织扫帚,发挥着最后的价值。青青稻田连望眼,微风拂过,稻浪层层翻涌。鸟叫与蛙鸣交织,白鹭掠过长空。牧羊人撑伞站在路旁,黑白相间的羊群在田野悠然吃草。天地间,只剩那无边无际的绿,让人陶醉其中。
石门寺,又名金轮寺,雨中更添一分庄重与肃穆。该寺始建于唐朝,位于塘湖镇石门洞寨上之右一公里处,距村委会驻地灵官庙约2公里,东接润田,西至茬上,南靠阁壁村,北至本寺山脚。寺宇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,三进四殿,呈品字形建筑,前厅为美帝殿,中厅左为药师殿,右为地藏段殿,后厅为大雄宝殿。周边群山环抱,绿树成荫四季繁花不歇。寺前溪流汩汩,稻田蜿蜒,环境幽雅清静,有诗曰:“盘山曲水景无穷,几许清音动露空,不到眼前应不识,只缘翠色隐禅官。”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,唐代金重初所建,1966年文化革命全部摧毁,近年来几次复修扩建,与原址面目全非。看到立在墙角的断壁残垣,刻于清乾隆时期的石碑,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,让人不禁感慨万千。
眼尖的鸟叔发现廊檐下的兰花,竟有两株结了果子,忙喊我们过去欣赏。大家围拢过去,只见那两株兰花,叶片修长,绿意盎然,果实小巧玲珑点缀其间,格外引人注目。这不知名的品种,不与百花争艳,不惧古寺清幽,在这角落里默然生长,绽放着独属于自己的美丽。遗憾守庙人不在,让我们对这兰花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遐想。
归途中,竹篮里的杨梅渐渐焐出温热,如同我们此刻的心情,温暖而又满足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我们常常感到疲惫与迷茫,而自然之美就像一股清泉,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宁静与清澈。
出发,本身就是一种疗愈,当我们投身于自然的怀抱,方能真切体会到《小石潭记》中“心乐之”的愉悦。回望石门洞,它依旧沉默地卧在山坳里,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线装书,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。在夏至的微雨里,成为滋养我心灵的养分。让我看过飞鸟与山涧的眼睛,会重新变得清澈。
来源:方糖拾光
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